|
【1】订购方式 >> 业务电话(支持微信):19922632048 19902156486 业务QQ:810204083
【2】发货方式 >> 微信或邮箱在线发送,如需邮寄,邮费另计。
【3】交易方式 >> 1、微信、支付宝、网银等在线支付;2、货到付款(货款5%手续费、快递费20元)。

冷补沥青添加剂配方生产技术
技术简介:
冷补沥青添加剂(冷补剂)可以改进稀释后的沥青与干/湿骨料之间的黏附性能,改善低温工作性能以及和原有多尘或潮湿的路面材料之间的结合,提高水稳定性。它提供的凝胶结构可使稀释沥青低温增粘,并有助于冷补材料初期强度的形成。
冷补沥青添加剂(冷补剂)是一种通过化学改性提升沥青混合料性能的高分子材料,其核心功能在于增强沥青与骨料的黏附性、改善低温流动性及水稳定性。
性能特点:冷补沥青添加剂(冷补剂)是生产冷补沥青的关键原料,是一种特殊的高分子化工产品,有多种聚合物组成,加入到普通道路沥青内可改变沥青性质。常温下成液态油状,有轻微刺激性气味,闪点245℃,性质稳定。
添加量:每吨冷补沥青混合料添加0.4KG左右
储存:冷补沥青添加剂(冷补剂)在常温下桶装密封保存,可存放2年以上,应将桶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仓库内,存放时应避免高温高湿和高氧化度物料。不能放置于阳光下,以免受热变质,并远离依然物品。
一、核心配方组成与作用机制
冷补剂通常由多种聚合物、稀释剂及功能性助剂复配而成,典型配方(质量百分比)如下:
聚合物改性剂(30-50%)
乙烯基硅氧烷:通过硅氧键与沥青分子形成化学交联,提升黏附性及水稳定性。
SBS 嵌段共聚物:改善沥青的弹性恢复能力,增强低温抗裂性。
紫胶(生物基材料):含羟基和羧基官能团,可在常温下与沥青形成物理缠结,提升初期强度。
稀释剂(20-40%)
轻质柴油:降低沥青黏度,改善施工和易性。根据使用温度选择标号(如 - 35# 柴油适用于 - 25℃以下环境),掺量通常占冷补液的 18-24%。
芳烃油:作为增塑剂,促进聚合物在沥青中的分散,提升低温流动性。
功能性助剂(10-20%)
增粘树脂:如萜烯树脂,提高沥青与骨料的界面黏结强度。
抗氧化剂:如二叔丁基对甲酚(BHT),延缓沥青老化,延长储存期。
防水剂:硅烷偶联剂,通过化学键合在骨料表面形成疏水层,增强抗水剥离能力。
引发剂与稳定剂(1-5%)
偶氮类引发剂:在 80-120℃下引发聚合物交联反应,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。
链终止剂:控制反应程度,避免过度交联导致材料脆化。
二、生产工艺与设备选型
(一)工艺路线设计
预混阶段
粉料处理:将聚合物颗粒(如 SBS)与增粘树脂按比例投入高速搅拌机,预混 10-15 分钟,确保粒径均匀(<2mm)。
液料预热:将柴油和芳烃油加热至 40-60℃,降低黏度以利于混合。
反应合成阶段
主反应釜操作:将基质沥青(如 90# 道路石油沥青)加热至 140-160℃,加入预混好的聚合物粉料,搅拌 30-60 分钟至完全熔融。
添加剂引入:降温至 85-100℃,依次加入乙烯基硅氧烷、抗氧化剂等液态助剂,开启剪切乳化机(转速 2000-3000rpm),反应 4-6 小时形成稳定胶体。
后处理阶段
过滤脱气:通过 100 目滤网去除未反应的颗粒,采用真空脱气装置(-0.08MPa)去除混合过程中引入的气泡。
成品灌装:冷却至常温后,采用防爆泵打入密封钢桶,每桶净含量 181.4kg(国际标准包装)。
(二)关键设备配置
加热系统
导热油炉:控温精度 ±2℃,提供 140-160℃热源用于沥青熔融。
混合设备
行星式搅拌机:具备刮壁功能,确保高粘度物料混合均匀(功率 30-50kW)。
高剪切乳化机:线速度≥15m/s,用于聚合物颗粒的细化分散。
检测仪器
旋转黏度计(如 Brookfield DV-III):测试 135℃运动黏度(目标值≤2.8Pa・s)。
闪点测试仪(宾斯基 - 马丁法):确保产品闪点≥245℃。
三、性能控制与质量标准
(一)核心技术指标
物理性能
外观:棕黑色透明油状液体,无沉淀或分层。
闪点:≥245℃(GB/T 267),确保储存运输安全性。
密度:1.02-1.08g/cm³(25℃),影响与沥青的配伍性。
路用性能
黏附性等级:≥5 级(水煮法),体现与骨料的结合能力。
低温延度:5℃时≥20cm(GB/T 4508),反映抗裂性能。
水稳定性:残留稳定度≥85%(马歇尔试验),满足 JT/T 972-2015 标准。
(二)生产过程控制要点
温度管理
沥青熔融温度严格控制在 140-160℃,避免高温导致聚合物降解。
添加剂反应阶段温度需稳定在 85-100℃,防止引发剂过早分解。
搅拌参数
预混阶段采用低速搅拌(50-100rpm),避免粉料飞扬;反应阶段切换至高速剪切(2000-3000rpm),促进分子交联。
原料质量检测
基质沥青需符合 GB/T 15180 标准,重点检测针入度(25℃, 0.1mm)、软化点(环球法)等指标。
聚合物改性剂需提供分子量分布报告(GPC 法),确保批次稳定性。
四、应用技术指南
(一)混合料制备工艺
冷补料配比
典型配合比(质量比):冷补剂 0.4kg / 吨混合料 + 基质沥青 4.5-5.0% + 骨料 95-95.5%。
骨料级配推荐采用骨架密实型(如 AC-13C),4.75mm 筛孔通过率控制在 22-26%,以增强结构稳定性。
拌合流程
采用强制间歇式拌合站,先将骨料与冷补剂干拌 30 秒,再加入沥青湿拌 60 秒,总拌合时间≤90 秒。
出料温度控制在常温(10-30℃),避免稀释剂过度挥发影响性能。
(二)施工与养护要点
坑槽处理
清除松散材料后,用高压水枪冲洗并风干,确保基面洁净干燥。
涂刷乳化沥青粘层油(用量 0.3-0.5kg/m²),增强新旧界面粘结。
摊铺压实
采用人工或小型摊铺机摊铺,松铺系数 1.2-1.3,分层压实厚度不超过 5cm。
压实设备优先选用 10-12 吨轮胎压路机,静压 2-3 遍至表面无轮迹。
开放交通
常温下压实后即可开放交通,初期强度(贯入强度)需≥0.5MPa(JT/T 972-2015)。
通车后 1-2 个月内,通过车辆荷载作用进一步压实,最终强度可达热拌沥青混合料的 90% 以上。
五、储存与运输规范
仓储条件
存放于阴凉干燥仓库,环境温度 10-30℃,相对湿度≤70%。
避免与强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)、酸类物质混储,防止发生化学反应。
运输要求
采用危险品专用槽车或密封钢桶运输,运输过程中保持罐体接地,防止静电积聚。
夏季运输需采取遮阳措施,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温度升高(≤40℃)。
保质期管理
未开封产品保质期 2 年,过期后需重新检测闪点、黏度等指标,合格后方可使用。
开封后需在 3 个月内用完,剩余产品需充氮密封保存。
六、环保与安全措施
职业防护
操作人员需佩戴耐油手套、防护眼镜及活性炭口罩,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蒸汽。
作业场所需配备洗眼器和应急淋浴设施,发生泄漏时立即用砂土覆盖并回收。
三废处理
生产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,COD≤500mg/L 方可排放;废渣(如过滤残渣)需交由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公司处置。
稀释剂挥发废气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,确保非甲烷总烃排放≤120mg/m³(GB 16297-1996)。
七、行业标准与检测方法
主要标准
JT/T 972-2015《沥青路面坑槽冷补成品料》:规定了冷补料的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。
JT/T 1540-2025《低温改性沥青》:明确了低温改性沥青添加剂的闪点(≥145℃)、溶解度(≥99.5%)等指标。
关键检测项目
黏附性:水煮法(GB/T 11176),要求等级≥5 级。
冷补剂与沥青相容性:离析试验(GB/T 25353),软化点差≤2.5℃。
低温性能:弯曲梁流变仪(BBR)测试 - 12℃时的劲度模量(≤300MPa)。
八、典型应用案例
在黑龙江省某高速公路冬季养护中,采用冷补剂掺量 0.4kg / 吨的冷补料修复坑槽,具体参数如下:
配合比:冷补剂 0.04% + 基质沥青 4.8% + 骨料 95.16%(AC-16C 级配)。
施工温度:-15℃,采用 - 20# 柴油作为稀释剂,冷补料出料温度 10-15℃。
效果评估:压实后 2 小时即可开放交通,7 天残留稳定度达 88%,满足高寒地区冬季应急抢修需求。
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、严格的工艺控制及规范的施工管理,冷补沥青添加剂可有效提升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,实现全天候快速修补,是道路养护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。
技术服务:冷补沥青添加剂(冷补剂)技术资料费320元,包括生产配方、原料介绍、工艺流程等,提供技术支持。
上一技术:路面加热型沥青灌缝胶配方生产技术 下一技术:暂无
[购买方式]
[返回首页]
|